有机金属簇的可控合成与反应研究

报告时间:7月21日,星期五,上午08:15-09:30

报告地点:能源基础楼一楼会议室

报告人:赵亮,清华大学化学系

  报告摘要:

  近些年来,以两个或多个金属离子团聚为特征的金属簇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反应催化中,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效率和基于簇结构调控的良好的反应选择性。为了深入认识和理解金属簇催化有机反应的机理,人们迫切需要厘清含有碳-金属键的有机金属簇的结构与反应性质。然而,由于碳自身杂化形式以及与金属作用的多样性、碳-金属键的高反应活性,使得合成获得稳定且具有明确结构的有机金属簇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自2010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利用大环分子作为模板进行有机金属簇的可控合成。氮杂杯吡啶大环分子不仅可以通过其大环尺寸有效控制金属簇的核数,也可以保持簇结构的高度稳定、实现有机金属簇的高效合成。研究表明,多齿柔性大环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过程中存在配位协同效应,该效应促进了大环—金属簇化合物的最终形成。我们进一步利用有机多负离子作为内模板,实现了有机金属簇的构型控制,获得了一系列手性金属簇。以稳定的金属簇化合物为基础,我们通过有机反应转化,利用金属簇对于有机活性中间体的稳定作用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结构多样性的新型有机金属簇化合物。我们的研究为有机金属簇的理性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为理解金属簇催化有机反应的过程和机理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简介:

  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2至2003年于北京大学分子动态与稳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助研。2003年8月起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麦松威院士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8月毕业。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Peter J. Stang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11月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7月起任特别研究员。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2013年)以及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目前科研工作主要将超分子化学与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有机金属簇合物的可控合成与反应研究。

  报告联系人:DNL0603 张晓辰

  联系电话:84379798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