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各研究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持续推进“揭榜挂帅”、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着力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科技部公布了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陆续公布)。现就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1.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整合优势创新团队,并积极吸纳女性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研发,聚焦指南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领衔担纲承担任务。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过程分为预申报、正式申报两个环节,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填写预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预申报书应包括相关协议和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严禁弄虚作假。

预申报书须经相关单位推荐。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科管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受理预申报书并组织首轮评审。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专业机构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填写正式申报书。对于通过首轮评审和直接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请,通过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受理正式申报书并组织答辩评审。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只支持1项,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关键节点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单位名单在国科管系统上公开发布。

三、申报资格要求

1.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预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6.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7.项目申报查重要求详见附件1。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科管系统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在研项目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8.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申报指南,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项目管理改革举措

1.关于“揭榜挂帅”项目。为切实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战略亟需、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攻关任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突出最终用户作用,实施签订“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鼓励有信心、有能力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优势团队积极申报。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

2.关于青年科学家项目。为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机会组织实施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研发任务,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根据领域和专项特点,采取专设青年科学家项目或项目下专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等多种方式。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要求对指南内容全覆盖,不下设课题,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鼓励青年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更好服务于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

3.关于部省联动。部分专项任务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采取部省联动方式实施,由部门和地方共同凝练需求、联合投入、协同管理,地方出台专门政策承接项目成果,在项目组织实施中一体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

4.关于技术就绪度(TRL)管理。针对技术体系清晰、定量考核指标明确的相关任务方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实行技术就绪度管理。申报指南中将明确技术就绪度要求,并在后续的评审立项、考核评估中纳入技术就绪度指标,科学设定“里程碑”考核节点,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进展和风险,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

五、具体申报方式

1.网上填报。申报人按要求通过国科管系统(https://service.most.gov.cn/)进行网上填报。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科管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2.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

六、中科院推荐要求

因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需部门推荐,中科院正在统计各研究所重点专项拟申报情况,以便统筹安排推荐。请有意向申报的研究组填写附件申报意向调查表反馈科技处。

科技处联系人:周玉红

联系电话:0411-84379175,13940923917

电子邮箱:zhouyuhong@dicp.ac.cn

七、网上填报受理时间和专项办咨询电话  

序号

专项名称

科技部网上填报受理时间

科技部专项办咨询电话

1

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

417日至517

010-68104778

2

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

417日至517

010-68104775

3

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

417日至517

010-68104778

4

稀土新材料

417日至517

010-68208208

5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

515日至615

010-58884897

6

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

515日至615

010-88387283010-88387278

7

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515日至615

010-88225070010-88225137

8

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515日至615

010-58884885

9

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

515日至615

010-58884865

10

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

518日至619

010-68598087

11

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

518日至619

010-68598459

12

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

518日至619

010-59198064

13

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

518日至619

010-59198065

14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

518日至619

010-68598074

15

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

518日至619

010-68598497

16

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

518日至619

010-68598076

17

农业面源、重金属污染防控和绿色投入品研发

518日至619

010-59198044

18

重大病虫害防控综合技术研发与示范

518日至619

010-59198043

19

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518日至619

010-59198066

20

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

518日至619

010-68511832

21

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

518日至619

010-68510207

22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518日至619

010-88225167

23

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

518日至619

010-59198045

24

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518日至619

010-68598200

25

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1日至73

010-58884862

26

生物与信息融合(BTIT融合)

61日至73

010-88225093010-88225057

27

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

61日至73

010-58884827010-58884829

28

多模态网络与通信

66日至76

010-68104457

29

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

66日至76

010-68104496

30

高性能计算

66日至76

010-68335570

31

信息光子技术

66日至76

010-68104410

32

微纳电子技术

66日至76

010-68104410

33

区块链

66日至76

010-68208234010-68207781

34

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

620日至724

010-88377340

35

地球观测与导航

620日至724

010-88377340

36

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

620日至724

010-68104402

37

智能传感器

620日至724

010-68104423

38

工业软件

620日至724

010-68104472

39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620日至724

010-68104487

40

智能机器人

620日至724

010-6820773468207749

41

网络空间安全治理

620日至724

010-6820772668207794

42

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

623日至726

010-58884861

43

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

623日至726

010-58884871010-58884877

44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

623日至726

010-58884872010-58884877

45

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

623日至726

010-88387129010-88387238

46

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

623日至726

010-88387280010-88387169

47

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

623日至726

010-88225180

48

前沿生物技术

623日至726

010-88225179010-88225153

49

中医药现代化

623日至726

010-88225195010-88225063

50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623日至726

010-88225136010-88225128

51

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

623日至726

010-58884826010-58884829

52

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

623日至726

010-58884832

53

氢能技术

628日至728

010-68104492

54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628日至728

010-68104467

55

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

628日至728

010-68207731,

010-68207706

56

可再生能源技术

628日至728

010-68104408

57

新能源汽车

628日至728

010-68104408

58

交通载运装备与智能交通技术

628日至728

010-68104467

59

交通基础设施

628日至728

010-68104492

60

物态调控

74日至84

010-68104388

61

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

74日至84

010-68104344

62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74日至84

010-68104432

63

引力波探测

74日至84

010-68104435

64

                       数学和应用研究

74日至84

010-68104460

65

催化科学

74日至84

010-68104776

66

合成生物学

74日至84

010-88225176

67

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

74日至84

010-68104776

68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

74日至84

010-58884882

69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74日至84

010-58884898

70

数学和应用研究(定向)

717日至816

010-68104460

71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定向)

717日至816

010-58884882

72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定向)

717日至816

010-58884898

73

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定向)

717日至816

010-68104776

74

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定向)

717日至816

010-58884862

75

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定向)

717日至816

010-88387293010-88387169

76

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定向)

717日至816

010-58884826

77

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

717日至816

010-58884832

78

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定向)

717日至816

010-58884827

79

合成生物学(部市联动)

719日至817

010-88225176

80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第二批)

817日至915

010-88225136010-88225128

81

前沿生物技术(第二批)

817日至915

010-88225179010-88225153


 

 

 

 

 

 

 

 

 

 

 

 

 

 

 

 

 

 

 

 

 

 

 

 

 

 

 

 

 

 

 

 

 

 

 

 

 

 

 

 

 

 

 

 

 

 

 

 

 

 

 

 

 

 

 

 

 

 

 

 

 

 

 

 

 

 

 

 

 

 

 

 

 

 

 

 

 

 

 

 

 

 

 

 






八、工作提醒

申报指南可登录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service.most.gov.cn)查看。根据科技部要求,从项目管理系统下载的各专项指南已加实名水印,只供申报人作为申报参考使用,请注意保管,严谨转载发布。

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申报意向调查表.xlsx

附件下载:
附件【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申报意向调查表.xlsx】已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