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上午9:30-10:30
报告地点:生物楼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帅志刚
清华大学化学系
报告摘要:
首先,我们提出在电荷复合过程中会生成更多的单线态激子,从而导致有机电致发光的内量子效率能超过广泛认可的25%自旋统计极限,这一结论不仅得到光物理探测的实验支持,最近的材料设计已经得到了高达62.5%的有机发光材料。然后,我们介绍有关决定有机材料发光的最低能级激发态的电子相关计算方法及其动态过程的关联函数理论,以及在发光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最后,我们介绍有机半导体中“核隧穿效应”在电荷迁移率计算的作用,该效应不仅可以解释近期实验中出现的看似互相的现象,同时也为解决最近针对导电聚合物电导机理的争论。
报告人简介:
帅志刚,1983年获中山大学物理系学士、1989年获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在比利时蒙斯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2008年5月起,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Member of IAQMS),200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SC),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帅志刚教授长期从事理论化学的计算与模拟研究。主要成果有:(1) 提出有机电致发光的内量子效率可以突破25%的极限,得到实验证实,并在高效发光材料设计中得到应用;(2)发展并编制了复杂分子体系的激发态电子结构与动态过程的计算程序,应用于阐述有机和高分子发光材料与非线性光响应材料的微观机理和材料设计;(3)针对有机电子材料,提出了预测电荷迁移率和光伏转换效率的计算方法,在材料设计中得到应用。
现兼任《化学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Theor. Chem. Acc.等期刊编委。
报告联系人:1102组 张东辉 陈淑玲 (9369)